
2024年10月,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自媒體運維項目招標中,上海韻洪廣告有限公司(簡稱“上海韻洪”)以1500元購得的“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服務資質”通過初審。經查,該資質由瑞誠國際信用評價有限公司頒發,而企業實際未取得國家網信辦核發的《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》。這場“千元假證中標百萬項目”的鬧劇,暴露出國有企業采購機制中資質審核的系統性漏洞。北京中銀(深圳)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毛春華律師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,就此事進行了深入解析。
一、資質認定亂象:法定許可與商業認證的邊界模糊
毛春華律師指出,招標文件中“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服務資質”的模糊表述,導致法定資質與商業認證混淆。根據《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》,該資質屬于國家特許經營項目,僅有網信辦核發的《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》具備法律效力。而市場機構頒發的資質證書,如同“山寨律師證”般缺乏行政許可效力,卻在招投標中被廣泛濫用。
二、假證產業鏈解密:灰色生態的運作模式
調查發現,瑞誠國際等代辦機構通過電商平臺明碼標價銷售資質證書,流程簡單且無需實質審核。其偽造文件盜用國家標準委等權威機構名義,利用印章差異誤導招標方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多家機構在媒體曝光后迅速下架服務,反映灰色產業鏈對監管動態的敏銳規避能力。
三、個案拷問系統,合規轉型勢在必行
當一張千元購得的無效資質證書能輕易突破百萬元項目的監管防線,這絕非簡單的個案失誤,而是對整個采購生態合規性的嚴峻拷問。從“75萬采購299元產品”到本次事件,國企采購暴露出三大系統性風險:招標文件編制缺陷、審核機制形同虛設、責任認定模糊。
毛春華律師強調:國企采購合規改革需從“形式審查”轉向“實質合規”,建議建立“資質白名單”制度,將法定許可與市場認證嚴格區分。同時要完善供應商信用評價體系,讓合規成本成為市場淘汰機制的核心指標。
四、結語
在輿論監督與法律規制的雙重推動下,此次事件有望成為推動國企采購實現實質性合規轉型的關鍵契機。唯有筑牢資質審核等關鍵環節的合規防線,才能真正保障公共資源交易的公平、公正與安全。
律師介紹